比推

vip
交易機器人
封锁Ta

物理比特幣傳奇:13年藏金條兌現1000萬美元,500美元變20000倍!

原文作者:Wenser,Odaily 星球日報
原文標題:“實體BTC”出世,一場長達13年的20000倍投資奇跡
加密世界,從來不缺投資奇跡,尤其是在「唯一真神」——BTC 上,無數造富故事在早年 BTC holder 身上上演着。而有着「數字黃金」之稱的 BTC,逐漸也來到了與一公斤黃金等值的價格地位。
頗爲傳奇的是,今年 5 月,一位名爲 John Galt 的比特幣論壇用戶聲稱自己於 2012 年花費 500 美元買入了一塊形似金條的「物理 BTC」,其上承載着 100 枚 BTC 資產,並借此在今年 5 月成功將其兌換爲 1000 萬美元。無數喫瓜羣衆本以爲這是又一個「實體 B
查看原文
展開全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從AI到CBDC:加密貨幣如何在未來金融中引發顛覆性突破

加密貨幣逐漸走向主流,機構化採納加速。監管與央行數字貨幣(CBDC)推進加密資產發展,人工智能與區塊鏈結合、零知識證明(ZKP)技術則提升數據安全和隱私。未來將是一個更加安全、開放的數字金融新時代。
ai-icon本文摘要由AI總結生成
查看原文
展開全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微策略的資本遊戲:槓杆效應如何推動高溢價?

比特幣儲備公司因能通過槓杆融資增持比特幣而股價顯著高於其淨資產值(NAV),形成溢價。此模式依賴於資本市場準入能力、市場熱情和敘事價值,然而若溢價消失,則可能導致融資能力減弱,進而影響公司發展。
ai-icon本文摘要由AI總結生成
查看原文
展開全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比推每日新聞精選】OpenAI:“OpenAI 代幣”並非公司股權,與 Robinhood 並無合作,亦不爲其背書;美 SEC 已暫停灰度數字大盤基金轉爲 ETF 的計劃,將進一步審查;聯準會9月降息概率超九成,市場聚焦非農數據;Ripple遞交聯邦銀行牌照申請

比推小編每日爲您精選的Web3新聞:
【OpenAI:“OpenAI 代幣”並非 OpenAI 股權,與 Robinhood 並無合作,亦不爲其背書】
比推消息,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於周三(7月2日)發布聲明,駁斥了交易平台Robinhood提供其私人公司股份代幣化版本的行爲。OpenAI在其X平台(原Twitter)上明確表示:“這些‘OpenAI代幣’並非OpenAI的股權。我們與 Robinhood 並無合作,未參與此事,亦不爲其背書。任何 OpenAI 股權的轉讓均需經我們批準——我們並未批準任何轉讓。”
此前在周一,Robinhood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Vlad
查看原文
展開全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彭博專欄作家Matt Levine:美股披“代幣”馬甲,好事壞事?

作者:馬特·萊文 (Matt Levine)
作者簡介:
馬特·萊文是彭博觀點專欄作家。他曾是高盛投資銀行家,Wachtell, Lipton, Rosen & Katz律師事務所的並購律師,美國第三巡回上訴法院書記員,以及Dealbreaker網站編輯。
以下是原文:
首先我來簡單概括一下美國公開股票市場的歷史:
早年,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向公衆出售股票來爲項目融資,許多人這麼做了,且常伴隨虛假承諾。
這一現象在1920年代達到頂峯,人們爭相購買股票並借錢加槓杆投機。隨後股市崩盤,大蕭條來臨。爲了恢復市場信心,國會通過了一系列法律(尤其是1933年《證券法》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
查看原文
展開全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橋水基金創始人:降息+貨幣貶值成政府必然選擇

撰文:Ray Dalio
編譯:White55,火星財經
原標題:橋水基金創始人:思考巨額政府債務和赤字時最重要的原則
---
原則如下:
當國家債務過多時,降低利率和貶值債務計價的貨幣是政府決策者最有可能採取的優先路徑,因此押注這種情況發生是值得的。
在我撰寫本文時,我們知道未來預計將出現巨額赤字和政府債務及債務償還支出的顯著增加。(你可以在我的著作中看到這些數據,包括我的新書《國家如何破產:大週期》;我上周也分享了我認爲美國政治體系無法控制債務問題的原因)。我們知道債務償還成本(支付利息和本金)將迅速增長,擠壓其他支出,我們也知道,最樂觀的情況下,債務需求增加與需要出售的債務
查看原文
展開全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