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MBG任务挑战# 发帖赢大奖活动火热开启!
想要瓜分1,000枚MBG?现在就来参与,展示你的洞察与实操,成为MBG推广达人!
💰️ 本期将评选出20位优质发帖用户,每人可轻松获得50枚MBG!
如何参与:
1️⃣ 调研MBG项目
对MBG的基本面、社区治理、发展目标、代币经济模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分享你对项目的深度研究。
2️⃣ 参与并分享真实体验
参与MBG相关活动(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现货交易),并晒出你的参与截图、收益图或实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简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窍门,也可以是现货行情点位分析,内容详实优先。
3️⃣ 鼓励带新互动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参与活动,或者有好友评论“已参与/已交易”,将大幅提升你的获奖概率!
MBG热门活动(帖文需附下列活动链接):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质押ETH、MBG即可免费瓜分112,500 MBG,每小时领取奖励!参与攻略见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过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请好友注册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参与攻略见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理解微笑曲线,走出区块链的认知峡谷
撰文:孟岩,Solv 联创
十年前,2013 年的这个时候,「互联网思维」在国内大火。我没有认真研究过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不过印象里 2012 年底《罗辑思维》视频栏目的开播,以及差不多同时小米手机的爆发,对「互联网思维」的大流行应该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在中国老百姓开始上网始于九十年代后期,但是建立起对互联网的普遍的价值信仰,是移动互联网大获成功、「互联网思维」成为显学之后。
「互联网思维」爆火的另外一面是懊恼和沮丧。很多人应该还记得马云著名的「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的扎心之论。其实互联网的成功是一场事先声张的承诺兑现。早在九十年代末,人们就预言了互联网革命,清晰地描绘了互联网数字经济的蓝图,像范里安这样的经济学家也创建了网络经济学。.COM 泡沫时期,类似互联网搜索、社交、电商、媒体、游戏、流视频等应用场景就都提出来了。方向早都给你点出来了,道理也讲清楚了,橄榄枝递了无数次,只不过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兑现承诺而已,结果大多数人还是踏了空,可以想象心里得是多苦涩。
我就是一个踏空者。我九十年代末就阅读了不少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很早就坚信互联网改变世界,相信数字经济是我这一代人最大的机会,早在 2001 年就进入智能移动设备行业从事 Pocket PC 的开发,因此对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和趋势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和实践条件。可以说我的起点是非常高的,但是后来又确确实实的完全错过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
我仔细地反思过这个问题,发现我在对于互联网的认知上,走过了一条「微笑曲线」。具体的说,我还在学校里的时候,因为没有接触实践,头脑里主要还是书本和理论知识。但是事后回头看,这个时期我对于互联网的认知虽然空中楼阁、囫囵吞枣,但是由于直接来自前沿思想者的第一性思考,反而是比较接近本质,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倒是随着我对行业的接触越来越深入,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认知反而发生了偏差和下降,进入了一个长长的峡谷。正是在这个认知峡谷里,我对互联网商业模式发生怀疑,对技术和商业的进展麻木不仁,对朋友们一次又一次伸过来橄榄枝视而不见。等到互联网完全成功,认知重新获得提升,已经来不及了,完全错过互联网的时代红利。
据我观察,「认知微笑曲线」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多数人对于新事物的看法都符合一个三段规律,一开始觉得是这么回事,到了中间觉得不是这么回事,最后回头一看,还是这么回事。刚开始纯理论分析的时候,虽然是空对空,但因为观点和素材直接来自前沿领域的思想者,反而比较接近本质和终局,有一个比较高的认识起点。等到开始接触实践,发现困难重重,产生严重的怀疑,再加上行业低谷期总有所谓专家给你头头是道地论述为什么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很容易就把你带偏,走向负面。等到最后条件成熟,大功告成,再回头一想,原来一开始就是对的,反而是到中间阶段被浮云遮了望眼。
就拿我对于互联网的认知来说,主要的曲折发生在.COM 泡沫崩溃以后互联网最艰难的时期。互联网公司光环破灭,股价跌成仙,我们这些曾经热切盼望互联网革命一朝成功的年轻人急需解释,这个时候一些专家和媒体就出场了,把互联网为什么不行解释得得鞭辟入里、头头是道,使我从理论上开始怀疑互联网的前景。
当时对我影响最大的负面观点有三个。
第一是互联网没有健康的商业模式,搞来搞去都不知道怎么挣钱,除了卖广告就是上灰产,望之不似人君。
第二是电商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社会道德水平低下,欺诈横行,无法建立电商所需要的信用体系。
第三是互联网只能做实体经济的补充和工具,谈不上建立新的经济秩序和产业形态。
这三个观点不但理论自洽,言之有物,而且严重地与我当时的经验吻合。比如说,当时 CSDN 做了一个技术图书电商网站,负责人是我的好友,所以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了一个电商网站从零开始,筚路蓝缕,慢慢初具模样,然后又因为种种原因逐渐衰落,最终归于尘土的几乎全过程,从而让我看到细节之中真的是隐藏着很多看似无解的问题。举一个例子,当时普遍流行的是现金支付、货到付款,快递员送货之后拿着纸币现金回来交给快递公司,然后快递公司再给电商网站结款。不夸张的说,那时候每周都有快递员收钱以后玩消失、甚至快递公司吞钱吞货以后原地蒸发的事情。怎么解决,我们当时真的看不到。谁能想到,不到十年之后,中国人已经可以通过网上支付,放心地购买食品、药品和金融产品了。
总之,这个「微笑曲线」的峡谷里,使我对互联网的认知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多次拒绝了加入互联网行业的机会。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我对于互联网的认知也随着互联网的大成、「互联网思维」的兴起,逐渐走到了「微笑曲线」右侧的上升段,但是这个时候我已经完全错过了时机。
回顾这一段经历和思考,我的目的当然不是考古,而是因为我觉得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似乎今天又被区块链押上了韵。区块链行业今天也处于艰难之中,公众对区块链的认知也走到了这条微笑曲线的低谷区域。很多人以前刚开始接触和学习区块链的时候,道理想得挺清楚的,不就是通过共享账本消除对账摩擦,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法,通过通证经济激励协作行为吗?但是这几波起起落落,再加上专家们的口诛笔伐,现实世界各种艰难险阻,慢慢的大家就迷糊了,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了。这就是现在的状态。
我对于区块链的坚持,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弥补错过互联网的遗憾。区块链底层价值逻辑在我看来无比清晰和坚实,并且早就得到实践检验,而阻碍它成功的问题也已经被定位出来,正在一一解决。区块链的成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它的成功将给全球数字经济带来范式转移。所以我没有理由不坚持这个方向,而且相信不需要太久就能见到曙光,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坚持,穿越认知微笑曲线的这段峡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