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InfoFi与Web3内容传播困境:信息茧房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Web3 内容传播的结构性问题:不仅仅是 InfoFi 的影响
近期,有关 InfoFi 可能造成"信息茧房"的讨论引发了广泛关注。经过深入思考和案例分析,我认为这个现象并非 InfoFi 独有,而是内容传播本身的结构性结果。InfoFi 只是让这一现象变得更加明显。
从本质上看,InfoFi 对项目方而言是一个加速器,旨在提高项目热度和用户认知。项目方通常会分配预算用于 InfoFi 活动,同时寻求能动员大型意见领袖的营销机构合作。
信息茧房的形成通常始于上层内容。大型意见领袖接受广告并发布内容,中小型意见领袖跟风,再加上社交平台算法的推荐机制,最终导致用户的信息流中充斥着关于同一项目的相似内容。
这种现象在 InfoFi 出现之前就已存在。意见领袖一直在接受推广、撰写文案和发布广告。InfoFi 只是将这种内容投放机制系统化,使传播规律更加清晰可见。
InfoFi 之所以被认为放大了信息偏差,是因为它提高了信息的组织和扩散效率,但这种效率是建立在现有"注意力结构"基础上的加速,而非颠覆。项目方倾向于将预算投向大型意见领袖,这些内容率先上线;InfoFi 机制又激励中小创作者在短时间内集中输出,社交平台算法随即识别出热门主题并持续推荐,形成闭环。
内容源头的相对集中和创作者的相似写作目标(参与、得分、获得曝光)导致了内容的表面多样但实质相似,给用户造成"被困在单一项目叙事中"的感觉。
因此,InfoFi 并未制造信息偏差,而是放大了原本存在的传播结构偏差,将原本分散、缓慢发酵的信息流转变为集中爆发、广域覆盖的流量推送。
对于用户的主要担忧,如内容重复性高、质量低下、AI 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实际上并非 InfoFi 独有。这些问题更多源于项目方的预算分配策略和市场关注度的集中。事实上,InfoFi 的评分模型有一定的对抗机制,机械化、缺乏辨识度的内容难以获得高分。
为了改善用户体验,可以考虑以下策略:
理想的状态是,用户参与内容创作不是为了奖励,而是出于真正的兴趣。奖励应该是一个意外之喜,而非主要动机。
总的来说,InfoFi 让原有的传播结构变得更加透明和明显。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使传播结构更加健康,无论是通过提高参与门槛、优化激励设计,还是引导项目方更自然地管理空投预期,目标都是让"内容有意义",而不仅仅是"内容有数量"。
如果能实现这一目标,InfoFi 有潜力成为 Web3 内容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而不仅仅是一个流量工具。